石嘴山市委组织部欢迎您!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移动版网站
首   页    部门概况    基层党建    干部工作    人才工作    自身建设    县区动态    时代先锋    政策法规    资料下载    在线考试    活动专题
今日天气 今天是:
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代先锋 > 先进事迹
 
马志英和她的95个女儿
 
  时间:2013-09-24 来源:宁夏党建网  作者:
 

 

  10年间她只添置过一件20元钱的上衣。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颁奖晚会上的那件西装,也是临时借来的。但她破旧的旅行包里塞了两样带给女娃们的东西:几条新裤子、几双新棉鞋

  2006年岁末,北京。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颁奖晚会现场。

  10年救助了95个贫困山区女童的宁夏海原县回族妇女马志英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所有人。一首颂扬母亲的歌唱罢,韩红动情地说:“马志英那么柔弱,那么需要别人帮助,却把爱给了那么多贫困女童。我要资助马志英在北京圆大学梦。”

  颁奖台前,马志英穿着一件漂亮的浅银灰西装,瘦弱的她,面色苍白而单纯地微笑着。从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手中接过奖杯的刹那,她清丽如同西北旱塬上一朵历经磨难却不放弃梦想的山花。

  人们哪能想到,长期清贫的生活和过度操劳,加上三次大手术,已使眼前这位秀丽的母亲重疾缠身,食道和胃部的溃烂让她每天忍受着钻心的疼痛。她患有严重的贫血,常眩晕、乏力、眼前漆黑一片。马志英舍不得吃药,没有条件住院,10年间只添置过一件20元钱的上衣。颁奖晚会上穿的那件西装,也是临时借来的。

  这位很少有机会进京城逛逛的山区妇女,念念不忘的却是她的女娃们。她破旧的旅行包里塞了两样带给女娃们的东西:几条新裤子、几双新棉鞋。她在北京最开心的事情,是帮助在这里读大学的三个女娃找到了资助者。

  10年来,马志英家的三间小屋救助了95名海原县贫困、残疾女童。其中52名考上大学,有的高中毕业后走出大山追寻新生活

  1997年,29岁的马志英在海原农贸市场当保洁工。

  一个秋阳高照的下午,马志英从农贸市场回家途经海原县一中,发现一个女孩在校门口徘徊,每当有笑声和读书声传出,这个孩子都要踮起脚尖,眼巴巴地向校园里张望。

  马志英上前询问究竟。这个女娃名叫杨桂珍,家住几十里外的海原县兴隆乡。“我考上了初中,没钱交学费,只能来看看中学是啥样子。”说着,已是泪雨纷飞。

  眼前一幕勾起了马志英痛苦的回忆:十多年前,成绩优异、满怀憧憬的马志英正准备迎接几个月后的高考,却因为穷而被迫辍学。她深深知道,这片十年九旱、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官员称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贫甲天下的山区,贫困和重男轻女的思想随时随地都会让女娃们遭受辍学的不幸。

  “我过去因为上不起学,哭干了眼泪。我不让你哭了,也不让你再走我的路了。”马志英帮杨桂珍擦干眼泪,塞给她100多元钱学费。

  但是,这件事之后并未让马志英感到轻松。她发现,不少像杨桂珍一样的女娃就算勉强凑够了学费,也交不起住宿费,她们挤在低价租来的破旧阴湿的土房子里,用煤油炉烧水就干馍吃,远离学校很不安全。

  马志英又一次陷入不安。同样生长于贫困山区的杨万海十分理解妻子的心情,一个多月后,他们腾出自己住的砖房,一家四口搬进坍颓开裂的土坯房里,把包括杨桂珍在内的7个女娃接到两间砖房里。

  马志英生上旺旺的火炉让女娃们学习,不但不收一分钱,还给她们生火、洗衣、打扫房间,有了好吃的就叫娃们一起来吃。获得过英语、法律双学位的杨万海成了女娃们的全科辅导教师。家里有一架脚踏风琴,杨万海教琴,马志英授画,这个特殊的大家庭琴音妙画,其乐融融。虽然马志英一家住的破房子钻风漏雨,可是看到一个个贫苦的女娃重新获得学习机会,从愁眉不展到欢声笑语,马志英感到很欣慰。

  十年九旱的南部山区,总有因贫辍学的女娃,有的甚至用生命抗拒命运的不公。1998年秋天,海原县关桥乡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的女娃为了求学,凑路费到银川寻找传说中的免费学校未果,绝望至极吃了安眠药,倒在家门口的水坑里被家人发现。这位女娃后来在校门口流连张望时,遇上了改变了自己命运的马志英,后来,考入宁夏医学院。

  马志英一家近乎神话故事般的助学,在贫困山区流传,越来越多的女童上门求助。千元左右的收入,越来越紧巴的日子,让马志英感到了为难。但是,每当看到这些女娃渴望读书的眼神,倾听她们不幸的身世,想起她们辍学后重蹈覆辙的命运,马志英与丈夫总是咬咬牙,把这些女娃无一例外地迎进家门。

  寒来暑往,马志英家的三间砖房里总是一批女娃走了,一批女娃来了,每个女娃都与这个家结下了没齿不忘的亲情。女娃们多住在偏远山村,有时读完一个学期,就因为贫困等原因不见了踪影。这个时候,是马志英心情最沉重的时候。周末,瘦弱的马志英一定会早早起床,搭头班车到乡里,然后翻山越岭、走走歇歇步行几个小时,一路打问到“失踪”女娃家。于是,贫困偏远的山村一次又一次有了这样的对话:

  “女娃上学有啥用?迟早是人家的人。”“女娃也是自己的娃,上了学不再过穷日子,挣了钱能孝敬你们。力大养一人,智高养千口,学了本事给村里人看病、教书、教技术。”

  “可是俺拿不出钱。”“学费俺出。”

  几个小时苦口婆心的说服工作后,对方总会被马志英的诚心感动。李灵秀、马廷梅、马晓红、马晓莲……在风沙弥漫或是烈日当头的日子,一个个女娃放下背篼、羊鞭,被马志英牵着小手走出沟壑纵横的大山深处,走向学校,走向马志英家,直至走进大学校门。

  10年来,马志英家的三间小屋救助了95名海原县贫困、残疾女童。其中52名考上大学,有的高中毕业后走出大山追寻新生活。

  “我想对着苍天,对着大海,在世界上空大喊一声‘妈妈’。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我有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妈妈!”无论多么不善言辞,离开这个家后,女娃们都会发出心灵深处的独白

  风沙一遍遍漫过,日头西落又东出,一个清贫的4口之家,一群过早承受着人生风雨的贫困女孩,萍水相逢,却在几间小屋里相濡以沫。这个故事在南部山区续写了10年,每个字都写在这些女娃们的心坎上。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马姨,您太累了,您该歇歇了。您坐下来听我说……

  记忆中那个阴冷的日子,父亲带的馍早已吃完了,迫于饥饿我只好一杯子、一杯子喝水。肚里的水‘咣当’、‘咣当’直响,万般无奈我找出那个装馍的塑料袋子,找到一把馍渣拼命塞进嘴里。这时门开了,是您!看到那一幕您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没说一句话,匆匆走了。过了一会儿,您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面进来,上面有三个荷包蛋。‘娃快吃吧!’望着您慈祥的脸,我拼命咬住嘴唇,不让泪水流下。静静看我狼吞虎咽后,您摸着我的头说:‘娃,以后要是没吃的了,过来和我们一起吃,千万别再饿肚子。’我听着您亲切的话,立刻觉得您太像我妈妈了,真想叫您一声‘妈妈’,但终究没勇气出口。以后的日子我曾多次在您那里‘逃荒’,也许,您不记得了,因为又有多少姐妹和我一样得到过您的帮助和您的关心!太多,太多……”

  这是女娃们写给马志英的信中的其中一封,在记者两天锲而不舍的“纠缠”下,他们才拿出了这些“珍藏”,递过来时还撕掉了署名。马志英夫妇对记者说,娃大了,自尊心强,被媒体报道后有时难免会受到伤害。“不能用孩子们的伤疤换取荣耀。”马志英的丈夫又说。

  10年,3000多个日夜,95个女娃,人们可以想象,即使每个女娃在她们远离家乡的中学生涯中只得过一次病,发生过一次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困难,对于一个体弱多病的母亲来讲,需要付出怎样的心血。更何况,有几名女娃还不幸患有心脏病、肾病、小儿麻痹、精神病等。

  2001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一位女娃找到马志英。她的父亲在车祸中去世,母亲身患重病。马志英资助了她的学费,并将其接到家里居住。一天清晨,马志英像往常一样给女娃们生炉子、整理房间时,发现这个女娃因为患重感冒没去上学。她关切地摸女娃额头,看是否在发烧,无意间发现女娃的腿上全是青、紫、红色斑块,像一条花布!马志英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她与这个可怜的孩子抱头痛哭。

  让马志英揪心的还不止这些。渐渐地,大家发现这个女娃患有精神病,一受刺激就神志不清。长达三年的非专业治疗就这样开始了:平时,马志英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对女娃关怀、开导、鼓励;女娃精神智障时,她总是端来一盆清水,给她洗头、擦脚、喂水喂饭、劝说,直到安静下来;马志英给她洗尿湿的床单、内衣内裤,帮她擦屁股,往往是她入睡了马志英还不敢睡,在床边一陪就是一夜。马志英为这个特殊的女儿熬了三年中药,一天三顿督促喝药。后来,这个女娃疾病痊愈,身心健康考入大学。

  在女娃们的记忆中,马志英永远都是忙碌的:天不亮起床,早晚两次到农贸市场打扫卫生,给她们生炉子、烧水、做饭、打扫房间、缝补衣服……怕影响女娃学习,她从来不让女娃帮助做家务。

  “我想对着苍天,对着大海,在世界上空大喊一声‘妈妈’。我想让全世界的人知道,我有一位多么善良伟大的妈妈!”无论多么不善言辞,离开这个家后,女娃们都会发出心灵深处的独白。

  生活富裕的人慷慨解囊是一种美德,但是忍受着贫困、病痛、愧疚而痴心不改,大概就不是单纯的“慈善”所能诠释了。

  马志英有一个幸福的家:丈夫是县编办的干部,有一双英俊聪明的双胞胎儿子。本来,一家人靠千元左右的收入,在南部山区还可以过上不差的生活。可是,从资助贫困女童以来,这些钱只能用来想方设法保学费、保吃饭。每年秋天,马志英和丈夫都要拉回三四百公斤大白菜,腌三大缸酸菜。这个大家庭的“保留菜”和南部山区贫困农民的一样:每天酸菜、土豆丝、土豆面。只是到了周末,考虑到孩子们的营养,才买点肉、鸡蛋改善伙食。

  马志英的儿子读初中三年级。哥俩从小养成了不吃零食的习惯,学习成绩优异,记忆中父母对自己的特殊照顾,是考初中前的一箱牛奶。马志英和丈夫有时觉得对不住两个儿子,带他们到商场买喜欢的东西。可是一看标价,哥俩总是很懂事地推说不要。

  马志英的娘家距海原县300多公里,母亲身患重病长年卧床不起。2000年12月,家里几次捎信叫马志英回去,可当时已临近期末,她怕自己一走没人生炉子,想等到放寒假时再回去。不想母亲突然病逝,那个冬天,就成了马志英永远的痛。

  马志英做过三次大手术。2000年的肠息肉手术未做彻底,腹部一天天肿大,而且常疼痛得窒息,马志英舍不得花钱看,痛得实在支持不住了,就打开为孩子们备的药箱,一次次加大剂量吃止痛药。

  2002年,马志英第二次下岗。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极端窘困,有时连寄信的邮票钱都拿不出。一个女孩上门求助,他们用案板给这个女娃支了床铺。

  这年春天,马志英的病发作得越来越厉害,肚子肿胀得像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一想到昂贵的住院费和手术费用,马志英就一次次劝慰着丈夫忍痛拖延。怕女娃们发现,她整天穿一件大褂吃力地操持家务。

  “我不行了。”病情严重到昏迷休克,这个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忍受了一切的坚强妇女,清醒后勉强睁开眼睛,微弱地说。

  “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您一定要看好病回来!”在女娃们的眼泪和安慰声中,马志英被送往固原市医院做了手术。人们诧异这个被大夫无数次警告的重病号,只住了4天医院就执拗地要回家。这个女人心中有两个念头:省钱;7个女儿后天要考大学,赶紧回去!

  马志英病了,女娃们你一角我一元凑钱给马志英买补品,他们的父母翻山越岭从家里赶来,拿几个鸡蛋、提一只母鸡看望,有的还凑上10元、20元钱表达谢意。钱退了回去,心意珍藏起来。这些金子一样的真情,成了马志英一家倾囊助学的精神动力。

  10年,马志英一家的助学花费超过10万元。

  马志英做着连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她用微弱的力量改变贫困女童命运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和震撼着她救助的女童以及更多人的心灵。马志英因此感动了宁夏、中国乃至世界

  一个多月前,北京某重点大学的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件事:一位来自宁夏海原县偏远贫困山区的新生,衣着破旧,身体瘦弱,靠菜汤就馒头刻苦完成学业。学校决定发给她650元助学金,却被她谢绝。后来,她接受了学校一份每月200元的勤杂工作。

  同学们似乎理解不了这个穿着母亲的破旧衣衫、美术作品却在学校大赛中获奖的同龄人。其实,这个内向的贫困女大学生心里揣着一个令人感动的理由:还有比我更贫困的大学生。

  只有知道了她的经历,知道曾因贫困辍学的她是怎样被柔弱的马志英爬山越沟带回学校,知道此后在一间温暖的小屋子里所发生的一切时,那些生活优越的同学们或许才能读懂她。

  “每每忆及您,我的眼睛变得湿润起来……您的一举一动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您让我懂得了如何帮助、关心他人,让我懂得了人世间充满了爱。”这位女生在寄给马志英妈妈的信中写道。

  从流着鼻涕哭泣的女娃,到用马志英妈妈给她们的“巨大财富”理解创造着新生活的知识女性,在那三间小屋里住过的贫困女童们渐渐长大。现在,马志英已经有3个女儿大学毕业,她们第一次拿到工资后的重要事情,是要寄钱给马志英妈妈看病,但都被马志英拒绝。马志英说:“多关心老人,帮助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就是对我最大的孝敬。”

  新年岁首下着瑞雪,海原县的沟壑梁峁、马志英家低矮的小屋,笼罩在一片童话般的晶莹世界里。

  这位感动了宁夏、感动了中国的回族妇女,用她圣洁的爱唤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对西部地区贫困女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国际伊斯兰组织官员看了马志英的事迹后十分感动,决定在马志英家盖一所能够容纳100名女童的公寓,救助更多的失学女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慈善者也打来电话咨询,纷纷表示救助心愿。

  获得了全国首届“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的马志英,并没有改变自己窘困的生活状况,她的病体也越来越虚弱,她帮助女童改变命运的心更没有改变。马志英和丈夫制定了《女童之家奖励办法》:考入名牌大学1000元,重点大学500元,本科300元,其他区内高校200元,县级三好学生100元,班级三好学生50元。

  在马志英一家四口居住的小屋里,记者遇上了刚放学回来的杨欣,杨欣穿着他15年以来的第一双新旅游鞋。平时,他和胞弟杨欢穿山区亲戚做的布鞋,穿妈妈用爸爸的衣裤翻改的服装。杨欣还告诉记者,他和弟弟的最大心愿是想拥有一把吉他。他还想学钢琴。

  这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

  “用脚踏琴练习也很好。省下钱可以多帮几个姐姐。”杨欣补充道。

  杨欣说的“挺好”的脚踏琴,是父亲从乡下捡来修好的一架废琴,被安置在靠窗户的地方。这个屋子很小,一个火炉,两张床,一个小桌几把小凳,一台早已不能用的“双鸥”牌洗衣机,还有马志英结婚陪嫁过来的雕花紫色老式衣柜。墙上,是马志英画的古代仕女、山水花草画。

  记者让杨欣弹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曲子,杨欣选了《敢问路在何方》。他说,这首曲子最能表达爸爸妈妈助学的艰辛。

  琴声响起,脚踏琴随着旋律摇摇晃晃。曲子不悠扬,指法也不标准,但是这曲子与窗外冰清的世界、马志英与丈夫憨厚单纯的笑交融在一起,却是我听过的最动人的音乐。

宁夏日报 连小芳 郭绪雷









 
 
 
      最新文章
      热门点击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中共石嘴山市委组织部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13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宁ICP备14000730号
承办:石嘴山市委组织部   Email:zzbbgs8088@163.com   联系电话:0952-2218740